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
 
 
 
信息交互服务平台介绍
通知公告
政策法规
国家
北京市
西城区
中关村示范区
成果展示
项目需求
企业动态
 



请关注金丰和订阅号
 
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(2021-2023年)的通知
来源:北京市中小企业网   浏览次数:470    
 
  发布日期:2021年4月9日    字体选择:

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

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

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

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

(2021-2023年)的通知

(通政发〔2021〕4号)

 

各街道办事处,各乡镇人民政府,区政府各委、办、局,各区属机构:

现将《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(2021-2023年)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遵照执行。

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 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
(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代章)
2021年3月29日

(此件公开发布)

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(2021-2023年)

为深入贯彻北京市新场景建设工作部署,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作实际,加快推动城市副中心新场景建设,加强人工智能、5G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,提升城市治理水平,培育发展新动能,支撑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,特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
一、总体思路与目标

(一)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落实《北京市加快新场景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行动方案》要求,以新场景建设为契机,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重点,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聚焦产业升级、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,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(二)总体思路

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,以推进技术创新、强化产业带动、服务企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为目的,通过场景牵引,为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模式应用搭建验证、展示和推广平台,促进前沿技术迭代升级,促进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和价值提升。通过应用输出,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,强化民生服务保障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
(三)基本原则

深化内涵,更新理念。深化新场景为城市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手段,为技术迭代升级创造新平台新机会,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新活力的内涵。主动应用技术创新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精细化、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,增强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开放政府资源支持企业创新发展,培育优化新模式新业态,打造具有黏性的产业生态系统。

强化机制,实效为本。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,充分发挥政府主动组织作用,创新工作方法,通过市场化机制、资本化路径和专业化服务,深入挖掘有效供给,促进有效对接,形成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长效场景机制。

统筹规划、聚焦重点。兼顾场景建设稳定性和技术方向前瞻性,加强场景科学规划,形成分级分类场景供给,依托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,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,汇聚国内外创新技术要素,广泛引入行业“智库”、企业、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场景建设。

开放包容、提高效率。兼顾促进发展和监管要求,对于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应用场景,以包容态度允许试错,对于成熟技术的应用场景,精简审批流程,统筹政策、机制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加速场景落地。

(四)工作目标

3年内,落地建设30个以上显示度高、展示性强、参与体验感好的示范场景;打造5个以上较大量级、较强带动作用、较高科技内涵的标杆性应用场景;推动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城市副中心新场景建设中的应用。通过应用场景建设,推动解决城市管理的痛点问题,全面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治理水平。

到2021年底,推进建设5项以上应用场景项目。完善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工作架构、工作机制。

到2022年底,推进建设10项以上应用场景项目。对场景落地推进情况进行考核,并将考核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。

到2023年底,推动建设15项以上应用场景项目。对已建成的应用场景进行综合评估,形成相对稳定的政策措施和投资模式、运行模式,滚动开展新一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。

二、重点任务

根据北京市加快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建设工作部署,重点开展工作任务12项,分为特色区域综合应用、城市治理提升和产业升级示范3大类。

(一)特色区域综合应用类

1.“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”场景

智慧设计应用。推动张家湾由原工业区向时尚设计小镇转型,集合高端设计理念,打造数字设计研发平台,促进时尚、文化、工业、科技等多重元素深度融合,应用CG(计算机动画)技术、3D打印、全景式数字视觉展示、虚拟现实等新技术,打造“网红打卡地”。小镇数字化综合管理。全面应用企业上云、手机无感通行、智慧电梯实时监控、智能会议室、能耗监控等新产品,建设智慧楼宇、无人或移动零售、智慧物流、数字化创新服务等平台,实现小镇精细化管理。着眼小镇治理与民生服务,应用大数据、区块链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5G等技术,实现公共空间数据交互,推进小镇公共安全、公共管理、公共交通等场景智慧化建设。

2.“数字城市绿心”场景

智能游览。根据市民游前、游中、游后不同阶段需求,建设智能客服、智能机器人、智能诗词亭、智能跑道、智能公厕、无人巴士、智能停车等场景,集成立体导航避障、语音交互、无线AP(访问接入点)、人脸识别、环境传感器、GIS(地理信息系统)等技术,实现公园内智能导航,文化互动、运动监测、合理分流、无人零售、智能乘车等功能。智慧场馆建设。在城市绿心剧院、图书馆、首博东馆三大场馆建设中,全面融入数字智能技术,推动全息影像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数字影音、自然语言处理、5G+高清视频等技术与艺术演绎、图书阅读、文物展示等领域的深入融合,打造沉浸式体验场馆。公园精细化管理。在公园基础设施全面布设感知终端,建设智慧基础设施、智能环境监控、智慧能源,实现无接触无感安检、实时人流量监测、机器人巡检、自动报警、机器人清扫、绿植健康实时监测、智能灌溉、病虫害防控等功能,实现万物互联,联动决策,实时感知状态数据,提高植被种植、建筑建设、公园运营水平,建设运营高效的绿色公园,打造城市森林新地标。

3.“智能环球影城”场景

智能餐饮住宿。以满足大流量游客的餐饮住宿需求,提供高品质、高科技、高效率的旅游体验,建设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智慧酒店餐厅,全生态、全场景接入AI,集成应用人脸识别、生物识别、环境感知、语音助手、机器人等技术,实现全自助式入住点餐、机器人服务、智能识别安全支付和出入管理、室内家具智能化唤醒和控制、自动清扫和消毒等功能,让游客全面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。智慧交通引流。对环球影城周边可能出现的超大人流和车流拥堵问题,建设影城一体化智慧引流平台,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测车辆和游客流量、泊位停车共享、智能停车引导、无感支付、流量预测、精准导流等功能,打造可对外复制推广的片区超大流量交通引导解决方案。

4.“数字台湖演艺小镇”场景

智慧演艺综合体。以演艺综合体建设为核心,应用多媒体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全息投影、三维实境、多通道交互、机械数控等技术,在演艺综合体率先展示前沿科技演艺作品,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赏体验,吸引聚集一批演艺科技公司,打造前沿演艺技术的展示中心。推动舞美资源数字化,建立舞美行业数字化标准和展示交流平台。智慧图书会展贸易中心。利用人工智能、3D显示、机器人等技术,建设图书大数据管理系统、机器人自动分检系统、智能流动书架、图书内容数字化渲染、智能语言辅助系统、数字化图书展览展示平台等,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国际图书城升级改造,构建具有未来感的图书空间,打造超一流阅读体验,建设数字化出版物贸易中心。小镇会客厅。应用数字孪生技术、虚拟成像、智能语音助手、全息影像、服务机器人等,建设会客厅“大脑”,提供全流程智能化、个性化的接待服务,360度展示小镇风貌,创造人性化的社交空间,构建演艺小镇的新门户,同时也为最新前沿科技提供展示应用平台。

5.“智慧大运河(通州段)”场景

历史文化数字传承。应用虚拟现实、全息显示、增强现实、数字孪生等新技术,实施大运河文化数字光影、互动体验、遗址虚拟化再现等项目,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大运河自然风光与文化情怀、新时期与古文化、虚拟与现实的充分融合,搭建包括数据资料系统、GIS地图展示、微信服务平台、应用支撑后台的大运河数据平台,建设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数据库。绿色生态监测保护。应用生态河道设计、建设、治理、修复等技术,持续改善大运河水质,构建生物多样化的水景观,综合应用生态水位和生态水量优化调度、河岸生态空间管控、再生水补给河流水华预警、通航河道生态清淤与淤泥资源化处置、量子点光谱传感、雷达流速仪、雷达水位仪等技术,建设大运河水务实时监测平台,实现大运河水质全程监控和远程在线监测、水污染溯源、污染预警等功能。大运河风景旅游体验。集成应用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与交互、导航定位、5G、机器人等技术,建设数字化旅游导览、感应式旅游互动、移动式自助服务、人车友好的旅游交通等项目,实现旅游全流程的智能化人性化服务,支撑大运河(通州段)打造国家5A级景区,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。

6.“智能行政办公区”场景

智能政务云办公。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全面应用智慧化办公新技术和新设备,建设智慧接待系统、多屏无线投影互联系统、高清视频会议系统、会议室数字化管理平台、区块链政务安全平台等,实现高效无障碍且安全可靠的云办公和云会议。自动驾驶摆渡服务。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范围内,建设无人摆渡应用场景,实现固定线路摆渡车服务、无人零售服务,促进无人驾驶、盲点监测、辅助变换车道、感知传感器、激光雷达、语音交互等技术落地。综合应用体验场景。基于5G全覆盖网络,布局智慧安防区块链技术应用、直通冬奥展示屏、即时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,可直观感受5G带来用户体验。推广无感安检、刷脸通行、智能声控、服务机器人等技术,提升便利化体验。智慧政务服务场景。运用VR、区块连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推动建设全流程无感联接的智能服务大厅,实现预约、网办、引导、审批全过程的智慧服务体系。

7.“智慧商务区”场景

智能招商平台。依托信息化手段,发挥数据治理效能,实现产业空间和企业资源的智能化管控,突出空间资源信息、入驻企业信息、政策信息的勾稽关联,聚焦管理者决策指挥分析,打造“便捷交互、智慧分析、动态管控、态势感知”的招商投资智能化管理平台。智慧银行。设置绿色银行,创造智慧、便捷、绿色的数字化交互式新金融体验场所,融合5G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远程交互、生物识别等核心技术,以绿色金融为主营业务,促进北京市绿色银行建设标准、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制定,提升副中心在绿色金融行业的影响力。数字生活平台。建立融自助食堂、自助快递、自助健身、自助图文、自助售卖等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数字生活平台,通过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,实现终端设备服务及产品治理品控,同时通过人物画像,对顾客需求及习惯精准预测,使企业人员和楼宇业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,体验数字时代带来的便捷。

(二)城市治理提升类

8.“数字化社区”场景

平安社区。建设智慧化社区安防体系,实现网格化管理、实时流量监控及各类事件预知、预判、预防、预警和有效处置,促进社区网格智能化管理平台、人脸识别系统、360度全景追控视频服务、访客管理系统、全智能报警系统、智能视频监控信息采集平台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。扶老助老社区。试验智能电梯,应用语音交互技术实现无接触乘用电梯。应用智能手环、智能摄像头等技术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实时跟踪、一键报警等功能。垃圾分类服务管理系统。在试点小区推广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,实现分类投放垃圾可积分、问题建议可反馈、大件(电子)垃圾可预约、便民设施可查询等功能。

9.“智慧交通”场景

科学治堵。针对新华大街、通胡大街、芙蓉东路、玉带河大街等重点路段治堵、缓堵痛点,建设智慧交管平台,实现智能化信号配时、交通视频智能分析、车流引导、自动调度等,促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、交通运输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、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预警平台、城市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与协调联动平台、城市综合交通辅助决策支持平台等解决方案落地。智慧出行。构建绿色安全智慧出行体系,提升客流识别、分析与预测的精准性,实现人到车到、预约出行不等待、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顺畅衔接,促进智能共享出行大数据平台、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综合监管平台等方案落地,改善副中心民众出行体验。智能执法。针对交通违法、车辆乱停乱放等治理痛点,建设电子警察、智能综合检测设备、事件检测设备、视频监控设备等智能交通监控识别系统,对违法鸣笛、违法使用远光灯、不礼让行人、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实时自动监测抓拍,提升交通违法整治效率,促进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、移动违法记录取证系统、违法停车智能抓拍系统等方案落地。基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,开展城市管理多发违法形态的视频智能识别功能研发及试点应用,实现智能发现与协同处置有效衔接的非现场执法场景。渣土车治理。针对渣土车倾倒渣土垃圾、未苫盖、道路遗撒等治理难题,建立渣土车治理综合平台,应用车辆识别、视频图像深度分析、卫星遥感等技术,对违法车辆特征识别、轨迹精准分析、夜间抓拍照片识别、自动比对准运许可、消纳证信息等,系统整合分散信息,实现渣土车的全作业流程监控分析,违规行为的自动研判,为执法提供科学依据,提高执法效率。

10.“智慧医疗”场景

医院智能提升。应用以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为核心的语音辅助诊疗系统,通过不同服务场景话术构建,建立人机对话方式,协助家庭医生对居民开展健康宣教、预约体检、慢病随访等签约服务;采用语音录入电子病历和患者相关信息,减轻医生文书压力,提高医学文书工作效率;在医院导诊中应用室内导航定位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对医院环境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,提升医院管理水平,改善医院导诊环境。健康大数据中心。建立通州区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,整合各医疗卫生机构、委办局、乡镇街道等机构与卫生健康相关的数据,为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数据基础。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应用。应用基于图像识别、深度学习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析平台,对部分疾病提供诊断支持,为缓解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力量不足提供支持途径,使群众感受到医疗科技带来的便利。应用互联网诊疗、物联网、5G+远程医疗等技术,实现老年人居家远程问诊、智能化自诊自查、慢病管理、送药上门、社区智能药柜等功能。

11.“智慧教育”场景

智慧校园。基于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网络等技术,率先建设以育人为核心,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示范。建设教学资源应用云平台,面向全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;应用语音识别、人脸识别、物联网、增强现实等技术,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,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全流程应用,为智能化条件下的教育流程再造和体系优化探索途径。互联网+教育推广。推进教育部“基于教学改革、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”试验区建设,构建用于扩大优质师资辐射范围的专递课堂(双师课堂)教学系统,通过互联网途径为副中心其他薄弱校供给优质师资;以知识图谱和教学大数据为支撑建设个性化学习平台,通过数据挖掘和学情分析建立精准的学生学业画像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,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,实现个性化施教。

(三)产业升级示范类

12.“产业升级示范应用”场景

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示范。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,加速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示范,推进以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应用场景落地。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集技术研发、中试验证、工业应用为一体的开放型智能制造模式工厂,推动集成设计、关键岗位机器人集成、数控机床及软件服务等技术应用,为智能制造提供应用场景,缩短产品研制周期,提高生产效率,提升产品质量,降低资源能源消耗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智能建造+BIM技术应用示范。与BIM(基于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相融合,实现工程项目从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运维、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场景数字化,为工程设计团队、建设单位、施工单位、监理以及运营单位等提供在线协同平台,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交互与共享。创新城市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监管等数字化管理模式。同时,将工程管理与城市规划、项目审批、工程建设相结合,打造数字化透明工程,为政府审批、过程监管和预警决策赋能。5G技术应用示范。强化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的创新应用,实现5G网络全覆盖,为5G网络技术应用提供支撑,推动5G技术在医疗、教育、文创等领域应用。区块链技术示范应用。应用区块链技术,强化在金融、政务、社区等领域场景落地,提升管理能力,提高处置能力。

三、保障措施

(一)强化组织保障

成立由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和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,市经济和信息化局、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组,开展副中心新场景建设工作。根据重点任务,设立12个专项工作组,由市、区主管领导牵头,市区级部门参与,具体负责各重点区域、领域应用场景的规划设计、方案编制及组织实施。

(二)健全组织监管与运行机制

建立定期调度机制,结合工作实际,制定相应的重点工作常态化调度机制,加快形成一级抓一级、一级促一级,上下联动、协调并进、狠抓落实的良好格局,凝聚推进城市副中心新场景建设的强大合力。坚持市区联动,建立健全项目清单梳理与对接机制、项目跟踪反馈机制、项目服务保障机制、项目评估机制等,确保城市副中心新场景建设落地落实。建立项目绩效管理机制,由各主要责任单位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内容,定期开展评估检查,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。

(三)强化技术梳理与供求对接

通过社会公开征集,走访调研、第三方机构评测等多种途径,梳理重点领域的企业清单、底层技术清单、产品能力清单。依托高校、科研院所和行业“智库”,成立应用场景专家组,开展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需求挖掘、技术梳理、封装设计、评议论证。利用线上信息平台,线下特色活动,采用“点对点”、“批对批”方式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。引入PPP(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)等模式,搭建应用场景市场化运营平台,探索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行方式。建立企业对接服务机制,广泛对接“三城一区”及国内外科技创新企业,搭建基于应用场景的开放创新生态,吸引企业到城市副中心落地发展。

(四)推动实现政策的集成支持

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部门支持新场景建设的相关政策,统筹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。积极争取市级相关部门在资金保障、金融服务、数据开放、业务指导等方面的支持。通州区在项目立项、资金投入、政府采购以及空间、土地、人才等方面做好配套服务。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,积极构建新场景建设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。

(五)引导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

充分发挥政府网站、新闻报纸、新媒体等的作用,丰富宣传形式,拓宽宣传渠道,大力推动新场景建设相关信息传播,有效引导社会主体关注并参与新场景建设。强化相关工作信息宣传力度,规范信息发布机制,及时、全面、准确的发布、传递新场景建设征集、规划、建设等专项工作信息,积极争取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、支持和参与。

关闭 >
法律声明 服务条款 隐私声明
版权所有:北京金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4966号-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291-2